为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简称“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按照省委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以优势主导产业链为重点,以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强化布局协同、龙头引育、创新引领、链群融合、要素聚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增强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1269”目标,即: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石化化工、建材、钢铁、航空、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现代家具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锂电和光伏新能源、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航空、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6个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安全发展。深化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提升重要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自给能力,增强发展安全性。
——坚持链群融合、扬长补短。坚持以链壮群、以群强链,促进链内、链间、链群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聚焦短板弱项,系统推进强基础、固优势、补短板、锻长板,畅通产业链循环。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能级整体提升。聚焦若干重点领域实施攻坚,积极推动一批优势细分产业链实现突破。
四、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12条重点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链。坚持整机和终端产品与基础材料、元器件联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一体发展,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聚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虚拟现实(VR)、印制电路板(PCB)等细分产业链,培育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万亿元。
有色金属产业链。坚持智能化、低碳化、集群化方向,前端强化矿产资源战略保供、中端提升冶炼和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等工艺技术水平、后端延伸提升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战略资源保供和高效化利用,聚力发展铜、钨、稀土等细分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强化整车、整机与材料、零部件协同,创新引领与应用牵引并重,聚力发展汽车、电线电缆等细分产业链。鼓励各地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培育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链。坚持多元互补、有序开发,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强化资源战略保障,提升资源绿色供给、综合利用水平,有序推动产能放大,聚力发展锂电、光伏等细分产业链,培育氢能、钠离子电池和其他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7000亿元。
石化化工产业链。强化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安全发展,坚持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制造智能化,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延伸,聚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氯碱深加工等细分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建材产业链。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方向,强化与建筑、装配、装饰等中下游应用端联动协同,聚力发展水泥、建筑陶瓷、玻纤等细分产业链,培育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兴成长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钢铁产业链。坚持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方向,着力强化资源战略保供,优化物流渠道,推进工艺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进一步调优产品结构,聚力发展优特钢,积极拓展钢铁制品。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500亿元。
航空产业链。坚持先进技术融合转化,强化整机、发动机、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联动发展,聚力发展教练机及直升机、民机、无人机等细分领域,协同提升航空服务、运输和临空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制造、运输、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
食品产业链。坚持绿色、安全、健康、便利方向,强化种养、加工、仓储配送联动,聚力发展肉制品、禽畜制品、地方特色食品、预制菜等细分产业链,鼓励各地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打造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链。坚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方向,以产业承接、自主创新、数字转型、品牌建设为发力点,聚力发展服装、棉纺、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等细分产业链,支持各地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链升级发展。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
医药产业链。坚持药品与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布局、项目招引与孵化培育并重,支持重点区域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强化产医互动,提升服务效率,聚力发展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细分产业链,构建“医药+”融合发展格局。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
现代家具产业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力发展实木家具、金属家具、教育装备(校具)等细分产业链,支持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加快向现代家居延伸。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昌、吉安、赣州、九江等为主阵地,充分发挥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集聚带动效用,提升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及通信、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吉安电子信息和信丰数字视听等产业集群水平,支持上饶、宜春、新余、萍乡等地特色细分领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
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鹰潭为核心,上饶、抚州、赣州、南昌等为主阵地,进一步增强“世界铜都”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鹰潭市余江区、贵溪市、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饶市广信区、横峰县、铅山县,抚州市东乡区、临川区、金溪县,赣州市瑞金市等地铜冶炼及加工、铜基新材料制造、铜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环节和领域技术工艺水平和集群能级,引导产业集群协作融合、一体发展,着力打造以鹰潭为核心,区域优势竞合、协同联动的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锂电和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宜春、新余、上饶等为主阵地,壮大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锂电和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等产业集群规模实力,积极培育沪昆新能源产业带,增强集聚效用,带动赣州、南昌、九江、抚州、吉安等地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做精做强,促进新能源制造、应用和储能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元化新能源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锂电和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
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赣州、九江为核心,联动南昌、宜春、吉安等地,以推进赣州国家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提升龙南、大余、崇义、修水、武宁、靖安、吉安、赣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打响“中国稀金谷”品牌,着力打造赣州、九江“双核”引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昌、景德镇为核心,联动吉安、宜春、九江、上饶、赣州等地,用好国家航空产业发展和低空空域开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抢占产业新赛道,深度参与全球航空制造业分工合作,加快推进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等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南昌、景德镇“双核”引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
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九江、景德镇等为主阵地,联动赣州、宜春、抚州、吉安、上饶等地,支持九江培育千亿级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提升永修有机硅、乐平精细化工、新干盐化工、会昌氟盐化工等产业集群能级,推动化工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主要举措
(一)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行动,推动链长制协同高效运转。进一步健全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省级层面由省政府省长担任总链长,省政府其他省级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探索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建立链长与链主常态化互动机制,支持链主企业发展;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联动链上企业及时向链长反映重大发展诉求。推行“链长+园区”工作模式,链长指导市、县、园区融入全省产业链布局,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县、园区集中资源力量推进本区域产业链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招商引资、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推行“链主+基金”工作模式,组建省产业链发展基金,开展基金大招商、招大商;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机制,鼓励链主企业强化资本带动,引领产业链提能升级。推行“链主+平台”工作模式,支持链主企业联动链上企业完善技术、服务等平台体系,推动各类产业链创新机构和平台市场化运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
(二)实施规划布局引领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全省产业链研究,推动各地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特点,明确产业链发展主阵地、协作区功能定位,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举措。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发展实体经济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推动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和周边配套协作关系的市、县、园区一体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引育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招大引强,动态优化更新产业链“四图五清单”,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和知名企业,积极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培育产业链群。建立重点培育清单,一企一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独角兽”“瞪羚”企业,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支持优质企业加快上市。鼓励中小微企业融入龙头和链主企业协作配套链条,形成产业链企业协作共同体。
(四)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发挥作用、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产业链数字赋能行动,分类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园区数字化转型,支持建设产业大脑。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业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链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大力开发和推广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培育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支持企业运用安全工艺、技术、装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五)实施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促进产业链群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梳理编制集群产业链图谱,一群一策畅通集群内部产业链微循环。深化产业链链间协作,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对接机制,每年组织开展一批产销、产用、产融、人才、技术等对接活动,推动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原材料类产业链与装备制造、消费品和电子信息等中后端应用类产业链融合。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布局分工,深化开放合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探索建立关键重要领域备份系统。
(六)实施资源要素精准聚焦行动,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强化政策聚焦,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财政、税收、教育、科技、金融、就业创业、人才引育等支持措施。强化要素聚焦,综合运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和企业“亩均论英雄”等评价结果,合理配置资金、土地、水、电、气、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推进“赣服通”“赣政通”迭代升级,落实“一网选中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惠企长效机制,发挥省领导联点、驻企特派员等机制作用,积极帮扶服务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困难。发挥各类行业组织作用,促进产业链自主发展、规范发展。
六、组织实施
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产业链推进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链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抓紧研究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编制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和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等评价指数体系。省直相关部门要把链长制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重要范畴,省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各地要建立相应的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树立“全省一盘棋”意识,形成抓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将支持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纳入本地、本领域年度考核范围。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抓产业链、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
附件:1. 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2. 江西省有色金属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3. 江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4. 江西省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5. 江西省石化化工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6. 江西省建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7. 江西省钢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8. 江西省航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9. 江西省食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0. 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1. 江西省医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2. 江西省现代家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附件1
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培育产业新动能为核心,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深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强化智能终端对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提升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能力,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建设新兴工业强省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6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中部领先优势,力争移动智能终端产业达到400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达到1500亿元、VR及相关产业达到1500亿元、汽车电子产业达到1200亿元、印制电路板产业达到800亿元。力争规上企业达2500家,其中,年主营收入超100亿元的20家左右、超50亿元的50家左右、超20亿元的100家左右。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担一批省部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制定一批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方面取得一批显著成果。
集群水平不断提高。力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30个、集群营收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比重突破80%。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超1000亿元的3个,超500亿元的5个,国家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移动智能终端。引导突破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的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新型触控模组、新一代声学传感器、生物识别元器件、精密结构件、柔性组件等技术突破和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智能手机方面。布局5G相关产业,提升5G射频器件、5G基带生产。拓展触控屏模组、摄像头模组、电池模组、主板及系统级芯片、声学元件和结构件等手机企业生产规模,加大培育特色终端品牌,提高江西终端品牌影响力。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布局一批屏幕发声、屏下摄像头等新一代手机视听技术,在未来手机发展中抢先布局。智能耳机方面。布局真正无线立体声耳机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式麦克风、压电式麦克风等新一代声学技术,打造麦克风阵列,实现声源的定向采集和分析。发展扬声器防水技术,突破碳纤维纳米涂层材料的复合振膜以及扬声器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降低防水扬声器的成本,提高自身产品附加值。智能手表方面。针对智能手表展开上游电子配件的生产布局,推动龙头企业针对智能手表进行技术适配,生产相关显示屏幕、声学麦克风喇叭、光学摄像头等,推动省内相关原型设计制造企业拓展品牌厂商智能手表供应链。
(二)半导体照明(LED)。推动在硅衬底蓝光、硅衬底绿光、硅衬底黄光、硅衬底紫光等LED外延与芯片制造技术研发,保持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LED外延片和芯片方面。围绕LED关键技术,着力推动硅衬底原创技术成果转化,持续研发硅衬底LED技术,强化知识产权布局,抢占行业话语权。LED封装测试方面。重点研发芯片级封装技术、功率型封装技术、多基色无荧光粉封装技术、直接镀铜基板、陶瓷基板技术等,以及封装设备产品、荧光粉、引线等配套产品。LED应用方面。面向新能源汽车需求发展LED照明、大功率LED照明、显示屏灯珠、手机闪光灯等移动照明产品,鼓励发展紫外灯、深紫外灯、红外灯等特种照明,培育无荧光粉智慧健康照明产品,推动智慧路灯、灯丝灯等通用LED照明产品高端化发展。
(三)汽车电子。车规级零部件方面。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重点发展以功率半导体、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晶体管、继电器等为代表的车规级零部件。加快推进汽车电子在新能源汽车中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省内汽车电子企业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智能传感器领域,重点支持车载摄像头等车载光学组件研发,发展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产品,突破可靠性设计、仿真模拟、信号处理、集成开发工具、嵌入式算法等传感器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传感器研发设计服务。车载电子方面。重点突破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全液晶仪表、中控屏、抬头显示(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后排显示屏等产品,打造一芯多屏、多屏融合、多屏互动的解决方案。重点发展车载语音控制系统,突破上下文理解、多轮对话、主动交互、声源定位、窄波束、立体声回声消除等智能语音技术。发展面向行车特定环境下降噪、声源定位等多功能麦克风等重点产品。系统解决方案方面。面向分布式实时操作系统(QNX)、自由开源操作系统(Linux)(含Android)和嵌入式微型操作系统(WinCE)等车载操作系统,前瞻布局自动驾驶系统键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环境感知、车辆智能算法、路径规划决策、车辆运动控制等算法。研发基于自主车载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高精度地图定位、单车人场景。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先导区,推动无入驾驶、无人配送、智慧物流、机场及园区无人接驳等特色化应用。
(四)VR。硬件制造方面。重点提高视觉传感、体感识别、眼球追踪、触觉反馈等技术,发展面向普及型消费领域的多形态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终端及显示系统,开发新型、便宜、性能优良的数据手套、数据衣服、操纵杆、触/力觉反馈装置、三维位置传感器和三维声音产生器等交互设备。内容制作方面。研发快速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像生成等技术,突破图像图形的核心算法、与各类外设的交互算法、兼容各类游戏引擎等软件算法,开发面向消费的游戏、视频、直播等内容,重点研发面向教育、医疗、工业、文旅等领域的VR内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方面。重点突破各行业VR产品之间碎片化、互联互通、系统兼容的问题,根据行业成套解决方案设计、整合VR产品,发展面向医疗、教育、家电等行业的互联互通、兼容、成套的VR产品。服务平台搭建方面。着力构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智能服务云平台,丰富VR产品、内容供给。建设标准化、专业化的VR产品测试平台,开展VR软硬件内容产品测试、验证和认证工作。
(五)PCB。PCB关键技术方面。着力突破封装基板载板、柔性及刚柔结合PCB、高密度互连板(HDI)、特种PCB、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器用PCB等高端产品技术瓶颈,推动发展芯片及组件埋嵌技术、直接激光影像技术、印刷生产技术、喷墨打印技术,微孔径/微孔环的激光钻孔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实现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小型化及薄型化的产品整合组装技术。PCB行业应用产品方面。面向通信设备需求,提升多层板产品规模和质量,同时布局采用高频高速材料,生产多层导电图形芯板压合的高多层电路板;面向卫星通信、微波传输等领域,研发以聚四氯乙烯等高频材料为基础的高频微波板材。面向5G汽车自动驾驶场景应用需求,发展挠性板、刚挠结合板。PCB相关配套产品方面。发展高熔点、高耐热板材;高频、无卤无锑的阻燃型覆铜板;开发新型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复合基板,加快薄型电子玻纤布产业化;进行PCB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突破废液再生循环技术。
三、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推进复合半导体江西省实验室、硅衬底半导体照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通讯终端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单位牵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推进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提升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深入实施省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提高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加快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培育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围绕移动智能终端、LED、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专项、试点示范等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向千亿级标志性领军企业迈进,在全国打响品牌知名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上市、战略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大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集聚区的战略布局,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集团企业。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与做优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链相结合,鼓励链主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鼓励“小巨人”企业在省内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挂牌展示。
(三)推动产业链赋能升级。实施《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赣工信电子字〔2023〕82号),紧扣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等数字化转型关键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降本增效为核心,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实施数字化基础培育行动、数字化赋能提升行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行动、数字化典型案例推广行动,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经营管理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数据治理能力和数据资产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更好地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四)加快产业链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京九高铁“一轴”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辐射力,提升南昌、吉安、赣州、九江“四城”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影响力,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要求,在宜春、上饶、鹰潭、萍乡、新余、抚州等地着重打造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形成覆盖全省范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圈。通过做大规模效益、做强项目支撑、做好主导产业、做优公共服务、做实治理能力,持续推动省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5G特色产业基地。
(五)强化产业链开放合作。积极抢抓国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等重大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不断推进南昌、吉安等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赣州市与深圳市、吉安市与东莞市对口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利用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等平台,狠抓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式招商、资本招商,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下最大的功夫引进整机终端成品企业和项目,为产业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增长点,增添发展后劲。组织开展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省内供应链水平提升专项行动。聚焦光学材料、驱动电源、散热器等LED产业链缺链环节,下大力气打造和招引一批终端成品企业,实现下游应用端量质突破。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统筹推进。落实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省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动作用,推动各地、各部门找准定位,强化工作联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设区市要强化对接配合,统筹协调推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发挥省级现代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投融资支持。全面落实省降成本优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完善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精准供给和优先保障机制,提升用能用工等保障水平。
(三)强化人才支撑。支持高校联合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探索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加强专业人才订单式培育,分批次大力培养电子信息类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健全弹性引进人才机制,柔性引进高端电子信息领域人才。
附件2
江西省有色金属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有色金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三新一高”战略导向,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全省优势有色金属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壮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加快提升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向有色金属强省转变。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全省有色金属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初步建成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铜、钨、稀土等重点细分领域各培育1家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力争培育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鹰潭“世界铜都”和赣州“中国稀金谷”建设取得新突破,成为全省万亿有色产业集群核心区。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骨干企业全覆盖,培育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3个省级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新材料产业营收占比达到全产业的30%。
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供应占比持续提升,重点品种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打造200个数字化矿山、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数字化创新人才。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铜产业链。打造以鹰潭为核心,区域优势竞合、协同联动的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鹰潭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铜产业信息化示范中心和铜商品交易中心;上饶依托德兴铜矿做好资源保障,以培育发展铜循环综合利用为发展方向;抚州以铜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建设铜产业高科技园区;南昌依托江铜产业园区,以新产品研发为主导,建设引领全国铜产业科技进步的铜精深加工基地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赣州以瑞金为重点,打造废紫杂铜再生利用为主的铜基新材料加工基地。重点围绕“铜矿采选(废杂铜)—阴极铜—铜材”产业链,提高铜原料保障水平,满足电线电缆、漆包线、散热器、引线框架、覆铜板、锂电池—电机、变压器、空调、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铜消费产业链需求。着力发展各系列高频高速电路用低轮廓电解铜箔、微晶磷铜球、高挠曲柔性线路板用压延铜箔、超精细铜导线、电机用超微细异形截面漆包线、芯片引线框架、高频高速覆铜板、高端连接器用铜合金等先进铜产品。
(二)钨产业链。打造赣州市、九江市为核心的钨产业集群。赣州市主要布局在大余县、崇义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县区境内,支持大中型钨矿山上部或深部勘查,建设万吨级钨冶炼项目,发展钨基新材料,进一步提高钨精深加工水平。九江市重点打造修水县、武宁县钨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大湖塘钨矿开发利用,重点发展硬质合金棒材、刀具与成套工具。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春市靖安县重点发展高性能涂层数控刀片和工具等钨深加工产品。重点围绕“钨矿采选—钨冶炼—钨丝、硬质合金—刀钻具、光伏用钨丝及军工产品等”产业链,巩固提升高纯仲钨酸铵、高纯钨粉和碳化钨粉、钨靶材等江西优势基础材料。重点发展超细(纳米)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超粗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粗晶硬质合金;高性能特殊结构钨铜复合材料以及钨钽、钨铌、钨钼等钨基合金;具有特殊结构性能的高性能硬质合金、超大型硬质合金制品;高性能新型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硬质合金喷焊粉;钨基高性能硬面材料;光伏用钨丝母线;高性能超硬刀具,高端硬质合金数控刀具等产品。
(三)稀土产业链。打造“中国稀金谷”产业集群。全省稀土及应用项目重点布局在“中国稀金谷”范围内,其中赣州市赣县区重点发展稀土冶炼分离(含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稀土永磁材料及电机等产业。在赣州市赣县区、龙南市布局建设万吨级稀土原矿冶炼分离以及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示范线。吉安市主要发展稀土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围绕“稀土矿采选—稀土冶炼分离—稀土合金、高纯氧化物—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产业链,满足永磁电机、空气净化、石油催化剂—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军事工业等后端应用产业链需求。重点发展极端温度高速重载等苛刻工况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效节能寿命长的石油化工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高稳定性稀土储氢材料,高能量密度激发光源用稀土发光材料,大尺寸高质量稀土激光晶体等产品。
三、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强化创新驱动。
1. 成立产业链发展联合体。由链主企业牵头,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参与,成立铜、钨、稀土3个产业链发展联合体,促进联合体内企业在技术攻关、产销对接、资金融通、标准制定、企业管理、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方向、路径,制定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方向目录,实现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2. 优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省级铜、稀土、超高温金属3个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进一步聚焦有色金属产业关键共性和前沿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更新发布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国内对标企业清单、国内优势研发团队清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清单、产业链创新发展问题清单等,提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方向。有关部门围绕联合体提出的攻关方向,集聚创新资源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吸引多方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在铜、稀土、先进合金材料等方面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3.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一批有市场推广需求、有产业化前景、能转化为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重点项目,加快重点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替代进口为目标,以中重稀土功能材料、铜基新材料、钨基高性能材料为重点,不断扩大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器件为主的应用产业规模。持续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工作,支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生产与推广应用。
(二)强化开放发展。
1.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由产业链发展联合体提出产业链延链补链方向目录,地方政府依托目录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定向招商,强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重点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欧美日韩等地区,开展专题推介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2. 推动产业链开放合作。鼓励企业有序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全球资源保障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展会、电子商务等有色金属贸易推广活动,稳定优势产品出口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价值。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重组,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企业与境外优势企业、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在研发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建设、国际融资等领域开展高端合作,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和毗邻省份的产业合作,培育一批产业转移园区。
(三)强化企业培育。
1. 培育龙头链主企业。实施龙头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在重点细分领域培育1家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主体意愿度高的省级有色金属产业链链主企业。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鼓励上下游企业结成利益联合体,减少初级产品供求波动对产业链的冲击。
2. 培育壮大链条企业。探索建立由链主企业牵头,产业链发展联合体、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产业链发展基金。支持链主企业探索运用产业链发展基金等方式,引导铜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向鹰潭“世界铜都”集聚,稀土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向赣州“中国稀金谷”集聚,钨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向赣州“中国稀金谷”和九江市集聚。
3. 培育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有色金属领域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促进产业链服务型制造发展。
(四)强化集群发展。
1. 推动产业集群建圈强链。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链对接,促进上中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建立产业链协作配套中小企业和关键产品清单,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实施技术、装备、工艺更新改造,全面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水平。支持龙头、链主企业开展供应商协作,释放协作配套产品和产能,鼓励链条企业进入供应链,构建形成稳定的协作服务关系,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一批核心关键的产品。定期组织产业链发展联合体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诊断工作。
2. 支持实施产业链技术改造。发挥产业链发展联合体作用,由链主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改造,重点推进产业链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标准化改造。数字化方面,实施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工厂(矿山)、数字化车间。绿色化方面,合理管控冶炼能耗增量,有序引导低效产能退出。发展和完善再生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促进行业绿色安全发展。标准化方面,鼓励省内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行业中心、区域中心建设,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
(五)构建产业生态。
1. 强化政策协同发力。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积极用好产业、财政、税费、融资、要素保障等政策,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强化链主企业推进产业链发展的主导领航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提出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服务需求,在链长制领导下,统合“链长+链主”、“链长+园区”,以及高校校长、金融团长、专家团长等资源力量,协同实施相关政策,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
2. 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金聚焦企业创新活动。创新发展科技金融,建立省科技研发资金与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多渠道加大对产业链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团长助力产业链发展的服务功能,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发展量身定制开发金融产品,大力支持实施“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协同开展产业链技术改造。支持产业链优质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
3. 优化产业人才供给。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支持省内高校加强科研流动站建设,利用先进制造学院学科优势与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优化高校培养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加快建设现代先进铜产业学院,大力培育高级技工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和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施“校企一体化”“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实施有色金属产业链链长制,加强全产业链发展谋划和工作落实。在铜、钨、稀土产业领域,构建充分调动链主企业、园区、产业基金、专业机构等多方积极性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发展专项(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推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等政策落地见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增强产业链政策实施的整体效能。
(三)优化发展环境。开展驻企特派员大走访行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调度,定期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各项活动,帮助企业减轻发展压力,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集群和重点项目成功经验的宣传报道,凝聚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共识合力。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有色金属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发展水平。
附件3
江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梯次培育、园区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聚焦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强化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和开放带动,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提升链主企业核心功能,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特色高端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向质量效益转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兴工业强省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其中,汽车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450亿元,建成“全国商用车高地”,电线电缆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产业基础能力加速提升,新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过200家。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在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新增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3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
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以链主为龙头,打造区域联动、产融结合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其中,过500亿产业集群2个,过100亿产业集群10个。
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3-5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培育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100个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开发和推广一批数字化转型方案。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汽车产业。产业重点延伸发展纯电动商用车、纯电动特种车、智能网联汽车、高效内燃机、新能源汽车变速器、高性能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电机、车用大功率驱动电机、先进传感器、车载电子电气架构、车载终端、域控制器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商用车电动化、乘用车规模化。围绕商用车、专用车、乘用车等领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在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突出地域发展特色,建设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优势汽车产业集群。
(二)电线电缆产业。产业重点延伸发展风电、光伏、机器人以及航空航天等新能源电缆、智能电缆以及特种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南昌市、赣州市为重点区域,支持南昌市和赣州市瑞金市生产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依托省级瑞金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和南昌市电线电缆产业聚集优势,支持产品研制,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南昌市、赣州市瑞金市举办电线电缆领域品牌推介会,强化江西省品牌影响力。
(三)数控机床产业。鼓励南昌市加大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技术、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形技术等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南昌市、吉安市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围绕芯片、算法、通讯协议等环节,鼓励南昌市加大对人机交互编程、加工工艺数据库管理智能化、自适应控制和调节、远程监控和诊断等数控系统智能化技术开发支持力度,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实现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远程维护等智能化功能。
(四)机器人产业。围绕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后市场”产业链条,鼓励南昌市、赣州市加大对伺服电机、减速器等短板环节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九江市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支持九江市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搭建机器人产业信息互通平台,加强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支持南昌市、赣州市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建设高端智造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五)应急产业。推进应急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重大消防救援产品等附加价值较高的应急产品。鼓励南昌市依托重点企业建立完善应急动力装备云平台、大型通信指挥移动平台等,加快发展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电源、负压救护车、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产品。鼓励萍乡市依托技术研发中心,与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产研互动”交流机制,重点突破矿山、隧道工程等成套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支持景德镇市加快研发及推广应用紧急救援、人员运输和空中侦察等领域航空应急装备。南昌市、九江市和新余市加快发展消防员防护装备、消防抢险救援装备等应急装备。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创新引领。
1.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链主对产业的技术需求为重点,支持建设省级汽车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瞄准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导入研发团队和创新项目资源,提升产业技术研发能力。
2. 实施推广新模式。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实施,落实产品应用保险政策,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互促发展模式,鼓励有需求的主体采购技术转化、软件、零部件和整机产品,加快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装备制造业的推广应用。
3. 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利用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及龙头企业自建的创新联盟,开展混合动力、电子电气架构、车联网与大数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精度保持、复杂型面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二)聚力招大引强。
1. 加快引进优强企业。依托省级产业集群着力引进一批知名度高、规模效应好、技术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大企业、大集团,吸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安防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企业落户。
2.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国内外知名公司及机构在我省设立先进装备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加大对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头部企业招引力度,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基础能力。
(三)提升智能化水平。
1. 加快布局“新基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试点,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物联网技术的联动发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促进大数据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
2. 推进智能升级改造。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构建“研—供—产—销—服”全流程智能化体系,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运营商开展生产线智能化诊断等服务,为企业出具个性化诊断报告,提升全行业智能化水平。
(四)促进集群发展。
1. 培育壮大链主企业。选取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企业,支持产品迭代升级,支持重大项目、基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着力提升链主企业产品竞争力、研发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
2.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产业集中、功能互补、土地集约、生态保护”的原则,统筹考虑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用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引导资源向高产项目、高产企业集聚,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链关联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示范引领性的特色产业集群。
(五)加快生态构建。
1. 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强化金融团长助力产业链发展的服务功能,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发展量身定制开发金融产品,实施“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协同开展产业链技术改造。
2.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有序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加快非核心业务的剥离,鼓励骨干企业依法依规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企业核心业务水平。
3.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业创新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鼓励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省内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引入资金,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优化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决策咨询体系、议事协调体系。统筹推进各设区市建立和完善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有关推进措施。
(二)加大政策供给。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落地见效。强化链主企业推进产业链发展的主导领航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提出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服务需求,适时出台新的增量政策,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
(三)优化人才服务。进一步用好省“双千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江西省人才相关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在赣创新创业。深化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支持省内外高校与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企业人才层次。
附件4
江西省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为目标,以锂电、光伏行业为重点,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全省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巩固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培育壮大上饶、宜春、新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支撑,擦亮江西产业崛起新名片,打造全国领先、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6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7000亿元,其中,锂电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力争达到4500亿元;光伏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力争达到2500亿元。氢能、钠离子电池、其他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锂等关键资源供给保障更加安全有效。制造环节,长板优势更加巩固、短板弱项趋于减少、协同发展取得实效,形成优势突出、相对均衡、关联合作的发展格局。应用规模、范围和领域大幅拓展。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明显,集聚效应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锂资源采选、锂电池关键材料、锂资源及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领域创新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在固态电池、新一代高效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发创新体系。
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动力和储能锂电池、高效光伏电池组件等先进产能扩大释放,推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新兴产业倍增项目实施;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开发绿色产品。
龙头引领有效发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3年内新增5家产值超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10家左右超50亿元的骨干型企业。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技术创新、行业引领、产业协同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锂电产业链。
引导各地合理有序布局锂电产业,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防止内部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打造宜春、新余赣西锂电产业发展核心区,创建全国领先的锂电制造业先进集群;支持赣州、南昌、上饶、抚州、九江、萍乡等地依托基础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锂电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全省“核心引领,四面开花”的发展格局。在产业环节上,重点提升锂资源开发和锂电池生产制造能力,巩固提升锂盐、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等材料及电池回收领域优势,补齐正极材料、锂电设备、储能应用等环节短板。
(二)光伏制造产业链。
全力打造上饶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发展大尺寸硅片技术、推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等N型高效电池及组件大规模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我省硅片、电池片、组件优势产能规模。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强化多点布局,以新余、赣州、宜春、南昌、抚州等设区市为重点,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引进异质结(HJT)等N型高效电池和组件项目,进一步扩大先进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其他新能源产业链。
氢能(氢燃料电池)。以九江、吉安、南昌、赣州为重点,引进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研发攻关,推进加氢站建设。
钠离子电池。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聚焦降低电池成本和提高安全性,发展与锂离子电池原理、体系相近的钠离子电池,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材料研究,加快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其他新型储能。依托钒资源优势和省内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宜春、赣州发展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液流电池产品,提高能量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推动规模应用。依托省内铅蓄电池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新型铅炭电池。推动超级电容、压缩空气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突破。
三、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招大引强。
1.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强化对储备的拟建和在建重大项目的调度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持续扩大先进产能。用好用足省级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
2. 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根据不同细分产业链各环节实际情况,锻长板、补短板、建新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跟踪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布局和投资动态,及时更新完善“四图五清单”、产业招商册等资料,引导各地创新招商方式,推进产业链招商、产业生态招商。发挥龙头企业整合能力,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大力引进配套关联企业。紧盯薄弱领域环节,精准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商。
(二)强化创新突破。
1.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营造激发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研究、前沿创新。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相关机构推动组建新能源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用好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省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重点支持省内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企业重大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
2. 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好锂产业、光伏产业2个省级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创新完善联合体运行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多方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大力提升标准化水平,完善低品位锂云母提锂、锂渣回收利用等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动力电池安全性、电池回收利用、充换电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开展锂电池、光伏组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核算、碳足迹标识等标准研究。
(三)强化企业培育。
1. 加强制造企业梯次培育。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领航企业,鼓励链主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持续做大做强。深入推进企业“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加快龙头骨干企业上市步伐,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扶持高成长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更多新能源企业成为“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2. 培育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新能源领域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推动完善新能源研发创新服务体系、测试评价体系,加强检测检验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促进制造端与新能源应用服务相融合,推动产品、场景、模式创新,拓展服务领域。
(四)强化集群发展。
1. 加强布局引导。结合我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区域集聚、主体集中的原则,优化锂电产业布局,引导各地差异化发展,推动锂电产业向基础好、配套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集聚。强化新能源企业与新能源汽车、储能应用、关键材料等企业协同,推动动力电池企业与新能源汽车企业,锂电池材料企业与锂资源、化工等企业,光伏制造企业与新型储能、原辅材等企业联合布局。打造一批重点园区,以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加快锂电、光伏、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实现优质项目集聚成势、特色产业集群成链,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产业格局。
2. 有序建设产能。引导锂电产业企业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合理建设产能规模,防止盲目投资、“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招商恶性竞争,各地不得违规为新能源投资项目提供税收、资源、土地等优惠条件,防范无序发展、政府债务风险。积极稳妥推进落后产能、无效供给市场退出。
3. 数字化融合赋能。深入贯彻实施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深化数字技术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利用各级专项资金,以生产制造环节为重点,支持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加快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五)构建产业生态。
1. 提升关键资源供给能力。加大锂、钒等新能源产业所需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查力度,深度挖掘新能源资源潜力。坚持高水平、高标准开发利用锂资源,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确保优势资源可持续合理开发,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矿山布局,有序扩大省内锂资源供给。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强海外资源开发布局,引导回收利用“城市矿山”资源,拓宽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渠道,提升锂、镍、钴等电池关键资源保障供应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
2.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和企业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施,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加强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产品绿色设计、清洁生产,促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降低回收利用难度,提升环境保护水平。
3. 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锂资源综合利用,优化提锂工艺技术,支持铷、铯等锂云母伴生资源开发利用。支持采选矿长石粉、尾砂和提锂尾渣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积极开展综合利用产业化试点,扩大长石粉、尾渣在建材、道路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拓展消纳处理途径。做强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持续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规范化梯次利用和高值化再生利用。加强规范引导,鼓励回收企业申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9年第59号)企业公告。
4. 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动集中式电站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适用于各种光伏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光伏发电产品,拓展“光伏+”内涵,扩大光伏在工业、城建、交通、农业等各领域应用范围。推动动力和储能电池在电动船舶、电动飞机、智慧无人矿山等“电动化+智能化”场景应用。加快储能市场培育开发。推动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车电分离等新模式。
5. 优化产业人才供给。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支持新能源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学院,大力培育高级技工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和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留住用好人才。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全省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工作。相关设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细化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强化协同配合。省直部门和设区市要加强协同,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互联互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督促、指导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加大政策支持。针对新能源产业的特点和实际,各相关部门、市县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围绕重点任务分别细化工作举措和支持政策,压实工作责任,加大要素资源保障,构建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部署要求,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改善政务环境,协同解决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附件5
江西省石化化工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石化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市场主导,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重点子产业链,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大力提升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提升全省石化化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全省石化化工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优势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聚集度、绿色安全全面提升,产业链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现代石化化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打造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炼化一体化基地和化工新材料基地。
1. 产业集群目标。到2026年,打造年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
2. 骨干企业目标。到2026年,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其中,超600亿元企业1家,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5家。
3. 科技创新目标。到2026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平台15个。力争填补精对苯二甲酸(PTA)、聚酯(PET)生产空白,高分子功能性材料、氟醚及氟树脂开发技术以及含氟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取得突破。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子产业链。
1. 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产业链。主要在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炼化行业环保及智能制造标杆,加快炼油适应性改造,实现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以芳烃(PX)项目为着力点,推动芳烃产业链式发展,打造“PX—PTA—PET—终端产品”的产业链。重点发展芳烃、精对苯二甲酸、聚酯、溶剂油、润滑油等基础石化产品以及聚酯长丝、聚酯短纤、高端光学PET薄膜、瓶用切片等下游深加工产品,加强碳四(C4)、碳五(C5)资源综合利用。
2. 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主要在永修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瑞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发挥我省有机硅单体和萤石资源优势,加强有机氟硅材料应用开发,拓展终端产品应用范围,打造“有机硅单体—中间体—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终端制品应用”的有机硅产业链,打造“氢氟酸—含氟单体—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有机氟产业链。重点发展功能性硅油、高性能硅树脂、硅橡胶以及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聚合物等新型氟硅材料。加快发展特种橡胶、高性能合成树脂、功能塑料、可降解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3. 精细化工产业链。主要在彭泽工业园、乐平工业园等园区,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医药、农药、染料等精细化工中间体,重点发展塑料助剂、表面活性剂、高端涂料、新型食品添加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加快发展为半导体、芯片、光伏等配套,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特定用途和功能的特种精细化学品。
4. 氯碱深加工产业链。主要在乐平工业园、新干工业园、樟树工业园等园区,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延伸氯气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偶氮二甲酰胺(AC)发泡剂、对二氯苯、氯化石蜡、聚苯硫醚、三/四氯乙烯、对/邻氯甲苯、四氯丙烯、氯化钛白粉、高纯氯乙酸等产品。加快延伸氢气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己二酸、环己酮、己内酰胺等产品,提升精制加氢技术水平。
(二)重点产业集群。
1. 九江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建设中部地区一流绿色低碳石油化工基地,打造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力争完成1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升级+200万吨PX+300万吨PTA的主体项目投资。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打造年营业收入超600亿元龙头骨干企业1家。
2. 星火有机硅产业集群。围绕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打造“有机硅单体—中间体—下游产品—终端应用”产业链,重点发展甲基苯基硅橡胶,加成型硅橡胶、无卤阻燃硅橡胶、高折光率LED封装硅橡胶,高导热阻燃电子灌封硅橡胶、高性能脱醇型等室温硫化硅橡胶和硅油、硅树脂产品,加快发展有机硅终端应用,形成有机硅循环化发展。
3. 乐平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围绕龙头骨干企业,改造提升基础化工和医药中间体等产业,积极引入下游深加工企业入驻,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维生素产业园、硅烷新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供应中心,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及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4. 新干盐卤药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岩盐、萤石等资源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氟盐化工、氟硅化工为重点,大力发展氯碱化工、氟化工、生物医药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四大板块,形成以氯碱和氢氟酸为基础、氢气氯气高效利用、含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精细化工为特色的新型盐化工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知名的盐卤药化园区。
5. 会昌氟盐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萤石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含氟锂电新材料、含氟高分子材料等主要产业链,以含氟新型制冷剂、含氟电子化学品等为主的新兴产业链,以离子膜烧碱、含氟中间体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的辅助产业链,形成较为完整的氟盐化工产业链。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规划引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原则,立足本地化工产业实际,按照《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赣府发〔2021〕19号)、《江西省“十四五”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赣工信石化字〔2021〕227号)等要求,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化工产业发展。加强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发挥化工重点监测点作用,进一步明确化工园区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发挥链主引领示范作用。
(二)提升产业链水平。围绕主要产业链,着力延链、固链、强链,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石油化工产业链要围绕现有PX、苯、C4等基础石化原料,引入下游深加工企业,填补空白,推动产业链式发展。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引入下游应用企业,加强本地下游行业配套能力。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要引进龙头企业,扶持本地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氯碱深加工产业链要引入下游高附加值含氯含氢深加工企业,走高端发展之路。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链主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高校、化工科研院所与我省石化化工产业集群及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重点实验室、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推广“龙头发包、中小接盘”模式,建立创新联合体,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石油化工产业链方面,力争突破芳烃高附加值下游产品生产技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方面,力争高分子功能性材料、氟醚及氟树脂开发技术以及含氟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绿色降解材料生产技术等取得突破。精细化工产业链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塑料助剂、高端涂料和新型农药、专用化学品生产技术。氯碱深加工产业链方面,要拓展高附加值的含氯含氢生产技术。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机制,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市场化转型,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四)推进企业梯次提升。支持发展基础好、科技实力强,具有行业领先技术的石化化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聚焦优势领域,延伸下游深加工发展,有序实现扩产增效。围绕打造江西石化化工行业新品牌,推进一批优势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五)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支持各地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化工产业发展,打造重点突出、方向清晰、路径明确的特色化工生产基地。支持各地化工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构建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确保“一园区一平台”,承担安全管理、职工培训、综合服务等职能,引导产业集聚;支持九江石油化工、永修有机硅、乐平精细化工等产业园区分别建立质量信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检测、质量溯源、质量保险等“五位一体”的重点产品检测中心。
(六)推进绿色安全发展。推进石化化工产业碳达峰,指导重点化工企业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减少“三废”排放。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严格项目准入,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严格限制炼油、磷铵、电石、黄磷、用汞的(聚)氯乙烯等行业新增产能。沿江1公里外新(扩、改)建化工项目应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和装备,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及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先进水平。持续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指导尚未通过认定的化工园区对照《江西省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赣工信字〔2022〕5号)有关标准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督促26个认定化工园区按照化工园区建设标准提档升级。推进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机制。
(七)强化开放发展。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和我国化工50强企业、细分领域全球和我国排名前5强企业。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项冠军企业,鼓励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材料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瓶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水平。
(八)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着力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发展生态。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每年推动实施一批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融通资金链,发挥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探索建立由链主企业牵头,产业链发展联合体、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产业链发展基金,围绕产业链发展联合体提出的发展方向进行投资。创新发展科技金融,建立省科技研发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多渠道加大对产业链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畅通“人才链”,加快建设新型现代产业学院,大力培育高级技工人才。优化高校培养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着力改善用工、薪酬、工作条件等,留住更多本省院校毕业人才。畅通“政策链”。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统筹推进产业、财政、税费、融资、要素保障等政策实施,积极用好存量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和发展需要,适时出台新的增量政策,大力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完善省市石化化工产业链链长制,充分发挥链长统筹协调以及链主引领作用,加强省市联动和部门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协调解决石化化工产业链发展重大问题。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强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全面落实好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动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指导帮扶。强化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掌握重点产业集群、化工园区及重点企业运行动态,及时调度分析,做好预警预测。深入基层和企业指导帮扶,做好政策宣传,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商协同,积极争取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资金、土地等支持。
(三)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化工行业高端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推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引导石化化工企业与高等院校、技工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完善石化化工产业专家库,重点纳入石化化工产业“两院”院士、高等院校教授、学科带头人以及企业技术专家等。加强企业指导服务,提供决策咨询,为促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附件6
江西省建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建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项目强链、企业固链、集群壮链、科技畅链、数字赋链、绿色融链、服务稳链、开放促链,推进建材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集群化,努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建材产业基地,为实现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通过4年努力,建材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取得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加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6年,规上企业超3000家,培育过百亿元企业2-3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家;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突破10个,过500亿元产业集群3个;全省建材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其中,水泥产业链力争达到1600亿元、建筑陶瓷产业链力争达到700亿元、玻纤产业链力争达到200亿元。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重点子产业链。
1. 水泥产业链。以九江、上饶、赣州、宜春、萍乡为重点,依托链主和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水泥产业链向骨料、商混、装配式建筑等进行“垂直一体化”扩张,形成“砂石骨料+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全产业链发展。鼓励发展快硬水泥、低热和中热水泥、膨胀水泥、耐火水泥和满足特殊工程、特种环境、新领域的高端特种水泥。
2. 建筑陶瓷产业链。以泛高安地区为重点,以园区(基地)为载体,鼓励创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园,加快建筑陶瓷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陶瓷复合保温装饰一体板等绿色化、复合化、功能化产品,发展泡沫陶瓷、陶瓷透水砖和轻质保温装饰陶瓷砖、节水型卫生陶瓷等高端陶瓷产品。
3. 玻纤产业链。以新型复合材料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玻纤复合材料制品产业园建设。以濂溪玻纤、上犹玻纤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化硅纤维等无机纤维,支持发展大尺寸异形截面复合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电子基材。
(二)重点产业集群。
1. 安义铝型材。实施“强龙头、链群配”战略,推动安义铝型材由普通建筑型材向高档建筑型材和工业型材、工艺型材转型,向下游工程幕墙等终端产品延伸。推广“互联网+工业”发展模式,加快铝型材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进门窗铝材研究院、学院建设,搭建铝型材交易服务平台,提升集群市场竞争力。
2. 高安建筑陶瓷。加快实施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及改造,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数字工厂。强化陶瓷品牌建设,推动高安建筑陶瓷创建区域品牌。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重点引进一批熔块、色釉料以及产品开发设计、营销策划等专业配套企业。强化原材料制粉、瓷砖成型及烧成、产品应用等重点领域的新产品研究和新技术攻关,提升高附加值功能性陶瓷产品占比。
3. 湘东工业陶瓷。鼓励中小企业依法依规通过联合、并购等形式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重点发展化工、环保、冶金、机械等工业陶瓷产品,加速发展蜂窝陶瓷填料、泡沫陶瓷、刚玉质微晶陶瓷、氧化锆陶瓷、碳化硅陶瓷等高技术陶瓷产品。推动建设运行高端创新平台,增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4. 上犹玻纤。重点引进电子基材、覆铜板、现代家居等终端应用产品项目,发展耐高温、防火、轻质高强等特色功能产品。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工程,引导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升级。加速推进在建重大项目达产达效,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依托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深化玻璃纤维与防火阻燃、隔热保温、电子信息、运动保护等新型材料融合发展,推动玻纤应用领域加速拓展。
5. 濂溪玻纤。大力发展三万吨以上池窑拉丝,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玻纤下游产品和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形成配套的玻纤新材料产品市场。重点拓展玻纤纱、电子布产品种类和产能,大力发展超薄布及极薄布,鼓励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产品。
6. 永丰非金属矿深加工。强化资源利用,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山整合开采、多层优选、分类使用。推动产品从单一的粉体向浆体、母粒、粉体、胶粘剂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加快萤石产业提质升级,推动莹石矿从矿山开采浮选向半导体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级氢氟酸、高纯氢氟酸等含氟电子化学品。
7. 弋阳非金属材料(钙制品精深加工)。突出节能利废、轻质保温、空心化和复合化方向,推进重钙、轻钙产业升级提标,重点发展水泥、氧化钙深加工、食品和医用氢氧化钙、纳米钙、装饰材料等产品。支持龙头企业拓展装配式建筑、石灰石精深加工,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巴顿环保、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打造省级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8. 安源海绵产业。大力打造海绵产业园区,全面提升海绵产业集群配套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向透水铺装、雨水收集、渗排管道、调蓄设施、蓄净水设施、海绵工程装备等海绵产品生产企业转型。重点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升级发展玻璃及制品、水泥及制品。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项目强链工程。围绕重点子产业链,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清单,加快推进填平补齐。紧盯产业链技改、新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玻纤新材料、智能陶瓷家居产业园、大规格釉面砖智能生产线、水泥熟料生产线“拆二合一”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产业链“断链”连通、“细链”增粗、“弱链”变强。聚焦萤石、黑滑石、发电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找准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固链重点环节,抓紧谋划、储备、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打造一批新的标志性产业链。
(二)实施企业固链工程。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形成5-10家产业链领航企业,推动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挂牌上市。大力推进建材产业链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分类建立建材领域培育企业目录,每个细分领域培育1-3家链主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链主企业,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培育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巩固和抢占建材行业细分市场。
(三)实施集群壮链工程。开展产业集群提能攻坚行动,坚持产业园、基地、集群三位一体,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安义铝型材、高安建陶、上犹玻纤打造过500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于都新型建材、分宜数字建材等一批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推进濂溪玻纤、永丰碳酸钙等优势集群规模壮大,推动弋阳碳酸钙新材料、广丰黑滑石、进贤钢结构等争创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切实提升产业集群带动力。
(四)实施科技畅链工程。立足产业链比较优势,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鼓励产业链融通创新,编制建材产业链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目录,加强核心零部件、核心原辅料、工业基础软件等协同攻关,增强技术、工艺、产品竞争力,实现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打造创新平台矩阵,引导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及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推动创新平台增量提质,到2026年,培育省级综合创新平台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左右。
(五)实施数字赋链工程。大力实施建材产业链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广应用窑炉优化控制、智能仓储物流、设备巡检维护、在线监测检测、批量个性定制、产品质量追溯、数字设计运营等先进技术,促进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推进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到2026年,打造数字化标杆示范企业30家左右,力争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
(六)实施绿色融链工程。深入落实建材产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按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严格落实新增产能管理政策,强化总量控制,加快低效产能有序退出。重点实施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开展水泥、陶瓷、玻纤低碳技术改造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名录,力争绿色建材产品达到100项以上。组织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促进绿色建材消费。推动绿色制造标杆创建,力争新增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50家左右。
(七)实施服务稳链工程。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建材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推动建材产业链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企业生产、技术、产品、市场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实现错位协同发展、共生共赢。鼓励链主企业、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院所等开展标准研制,促进建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八)实施开放促链工程。编制建材产业链招商指引,聚焦陶瓷、玻纤等领域头部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鼓励建材产业链企业开展跨省域及国际合作,推动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走出去。支持建材企业在标准、认证、智能化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作用,统筹建材产业链重大事项协调、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产业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服务落实。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列入相关规划和产业链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健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为快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提供高效服务。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三)加大政策扶持。统筹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汇聚。发挥现有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每年选取重点产业链的核心缺失环节予以支持。引导和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各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资金扶持建材产业做优做强。
(四)注重总结推广。建立完善指导服务、总结交流和调度通报等机制,总结推广建材产业链发展先进经验,大力营造推进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7
江西省钢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钢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化上下游企业合作,不断推动钢铁产业链延链、补链、固链、强链;以减碳、降碳、固碳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好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以钢铁行业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抓好钢铁企业技改项目,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协同发展,加快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6年,全省钢铁工业形成技术装备更加先进、质量品牌更加突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继续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全省钢铁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500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持续推进工艺结构优化调整,电炉钢产量占全省粗钢产量比重达15%以上,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工业生产用钢材产量占比持续提高,建筑用钢材产量比重下降到50%以内。
智能化水平显著增强。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1家以上短流程炼钢标杆企业。
绿色低碳深入推进。主要钢铁冶炼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钢铁行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新建钢铁冶炼项目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和能效标杆水平,新增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资源保障持续改善。省内铁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废钢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健全,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中高端钢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品种和质量提档升级,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做好上游“补链”。
落实省政府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行动有关要求,进一步挖掘钢铁产业所需矿产资源潜力;支持一批铁矿企业复工复产和技改扩产,重点推进吉安市铁矿企业技改扩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减量化、产业化利用,不断提高本省铁矿石资源保障。拓宽省外、国外铁矿石供应渠道,加快建立完善的铁矿资源安全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和进口,降低铁矿石用量,支持优势钢铁企业牵头组建大型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中心,推进废钢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南昌市、新余市加大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建设大型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景德镇市、萍乡市焦化企业升级改造,提高省内供应能力。
(二)做精中游“强链”。
1. 加快推进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施装备升级改造项目,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产品提质降耗。到2026年,力争全省钢铁行业50%的10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100吨以下炼钢转炉实现升级改造,电炉全面完成升级改造(特钢企业除外)。
2. 着力促进产品结构高端化升级。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人无我有”的高科技钢铁产品,壮大一批“人有我优”的高附加值合金钢和优质钢产品,巩固一批“质优价廉”的量大面广普钢产品市场优势,打造“金字塔”型产品结构。重点推进新余市打造精品硅钢和高品质厚板全球双一流示范企业,全面提升中厚板、优特钢、硅钢等产品质量,推动高品质轴承钢开发,拓宽在轴承、齿轮等高端制造领域使用;九江市发展高强度船板、大线能量焊接船板及新型高性能低合金钢、合金钢材料和特种用途钢丝及钢丝绳;南昌市发展高性能、高质量的特殊需求弹扁产品,拓展扁钢货叉、链条、刀具等领域的使用,开发中高端悬挂弹簧钢、中高端高强紧固件用钢等;萍乡市提高高强度钢筋品质,开发工程机械、矿山机械、非标自动化行业用途型钢。
3. 不断提升生产过程绿色化水平。提高炼铁系统工艺水平,降低燃料消耗和原辅料消耗,推进电弧炉炼钢短流程工艺发展。加强钢铁生产节能减排,推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钢渣综合回收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生产节能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4. 加快推动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钢铁产业深度融合,到2026年,培育5个数字化车间。
(三)狠抓下游“延链”。
依托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优势产品精深加工。瞄准产业链下游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龙头骨干企业及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精准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商,指导新余市充分利用新钢集团重组机会,积极跟踪宝武集团在新钢的升级改造项目。重点推进新余市主攻金属制品、优特钢带、钢结构、电工钢(电机)四大产业集群,强化钢铁延伸加工产业发展集群效应,打造亚洲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企业,推动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优特带钢产业集群和新余市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培育电工钢产业集群,并向电机产业链延伸;培育钢结构产业集群。南昌市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昌(进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作为钢结构产业集群发展区,重点引进龙头企业总部+基地,通过联合重组、科技引领、强链补链、标准制造等主路径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创新驱动。
1. 推动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营造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推进以新钢公司技术中心为主体平台,联合省内外钢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江西省钢铁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
2. 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依托钢铁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把钢铁产业科技创新力量有效汇聚起来,重点围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弧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加大创新资源投入,鼓励关键装备技术集成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力争突破关键短板材料。
3. 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为契机,鼓励企业实施升级改造,重点协调推进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建设。实施特钢企业“一企一策”,加快升级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形成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二)加强政策引导。
1. 加强规划指导。全面落实《江西省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赣工信冶金字〔2023〕14号)和《江西省钢铁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赣工信冶金字〔2023〕91号),推动钢铁企业改造升级。
2. 细化“四图五清单”作业。完善产业链图和区域分布图,深入分析我省钢铁产业链的短板弱项,制定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产业关键工艺技术需求目录、产销对接活动目录。
3. 推动碳达峰碳减排工作。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细化落实《江西省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赣工信冶金字〔2023〕61号),制定碳达峰路线图,完成国家下达的粗钢产量调控任务,为实现全省钢铁行业碳达峰打下扎实基础。
(三)着力强链补链延链。
1. 促成产业合作。紧抓宝武集团投资机遇,摸清掌握宝武集团“一基五元”的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做好宝武集团体系内钢铁产业延伸加工产业落户江西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推进九江市、赣州市两个铸锻项目落地建设,建成投产新增营业收入100亿元。
2. 强化精准招商。依托龙头引领,聚焦“金属制品、优特钢带、钢结构,电工钢(电机)”四大用钢产业延伸方向,强化产业链式和联动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引导钢结构企业延长钢结构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强与央企对接,紧盯中字头、央字头大型制造企业的落户,突出现代绿色建筑制造,使绿色建筑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3. 利用平台招商。支持新余市打造产业服务平台,建立检测、酸洗、热处理、电镀等产业平台,提升产业服务配套能力,为招引企业和延伸产业链条打下好基础。
(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生产体系数字化改造,鼓励钢铁企业建立贯穿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全流程生产信息化管理(MES)执行系统,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推动上下游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设计共享、生产共享。
2. 促进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围绕航空、船舶、装备制造、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研发生产高品质工模具钢、高性能高牌号电工钢、高强度弹簧钢、高品质容器用钢、高性能稀土钢等高附加值钢铁产品,不断提升钢铁产业高端有效供给能力和效益水平。
3. 提升安全发展水平。立足源头预防,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淘汰落后高风险工艺技术和设备,督促企业推进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应用,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行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消除新兴技术融合带来的安全隐患。
(五)推动绿色发展。
1. 推进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大力宣贯钢铁行业创建绿色工厂有关政策,推动钢铁企业进一步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力争1-2年实现国家级绿色工厂零的突破。
2. 推进绿色化改造。推动钢铁行业工艺流程优化提升、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产品绿色低碳转型、用能效率结构优化、绿色物流系统升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冶金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钢材绿色消费,结合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试点省份建设,按照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的要求,支持企业开发与钢结构建筑构件需求相适应的定制化、个性化高品质产品。
3. 推进新能源利用。充分挖掘钢铁企业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组织有关电力、光伏企业与钢铁企业进行对接,鼓励以自建或租赁方式投资建设光伏机组,充分利用钢铁企业大面积优质屋顶资源,打造以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提升企业绿电使用量。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钢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等问题。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建立技术改造企业清单、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等方式,稳妥组织,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和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引导企业加快完成技改升级。
(二)强化协同推进。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强化政策衔接,科学论证评估拟建钢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外部条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产能置换、项目备案、节能审查、环评等手续,确保新(改、扩)建钢铁项目高水平建设。推进节能降碳、资源综合利用、产能置换、淘汰落后和转型升级等项目加快实施。
(三)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推动钢铁产业链链长制走深走实,加强产销衔接,促进钢铁产品消费,强化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推动钢铁工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省内高校冶金工程等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培养钢铁工业专业人才。鼓励高职院校、技工院校与钢铁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学徒订单”培养,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留赣就业,为我省钢铁工业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附件8
江西省航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进一步提升航空产业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航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家支持航空产业发展、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等重大机遇,紧紧依托产业基础优势,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提升航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全省航空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形成以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为重点,以吉安桐坪、九江共青城、赣州南康等地为支撑的“双轮驱动、多点支撑”产业空间格局,构建集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着力将江西打造成为全国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等研制生产的核心基地,全国领先的民机生产试飞、航空配套、大部件装配乃至总装的重要基地,国家通航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制造运营综合示范基地。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按照“四大基地”的发展定位,依托已有基础优势和产业布局,坚持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体系化发展,重点推动教练机、直升机、大飞机、通用航空、无人机、临空经济、新兴赛道6大领域强链延链补链,以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及各地市产业布局为支撑,重点打造南昌、景德镇航空先进制造及运营服务集群,支持赣州、九江、吉安、上饶等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一)教练机、直升机产业。把南昌、景德镇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教练机、直升机高端整机装备及航电、机载、发动机等新型配套装备研制基地。在已有国内整机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教练机、直升机国际出口。抢抓国家航空产业优化布局契机,推动新型教练机、直升机等新项目立项及批产,积极承接高端航空装备的生产项目。
(二)大飞机产业。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进一步拓展21世纪先进支线飞机(ARJ21)、C919等制造能力和制造份额,加快推动C919大部件批产和CR929复材机身研制,逐步承接大飞机总装制造。提升国际航空转包能力,加快推动国际主流干线飞机机体制造等转包生产,支持更多国产ARJ21、C919飞机在赣开展商业运营,推动争取更多大飞机制造、运营产业链在南昌集聚。
(三)通航产业。以南昌、景德镇为核心,其它设区市为支撑,积极做旺通航运营、应急救援和“通航+”等消费市场,持续做大江西通航运营市场,以通航运营业促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打造通航产业聚集高地。利用已有研制优势,加大招引力度,加快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新型通航飞机,牵引带动发动机、机载配套产业发展,提升本地配套能力。
(四)无人机产业。国家布局方面,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重点支持发展各类巡防、侦查等无人机产品。市场化运作方面,建成以南昌、景德镇、赣州、吉安为核心,多地市为支撑的“4+N”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农林植保、物流、应急救援、消防等工业级无人机,加快布局发展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飞行汽车等无人机新赛道。以无人机整机带动零部件配套、运营服务在江西各地集聚发展。
(五)临空经济。以南昌临空区为核心,着力提升民航运输能力,争取更多航司客运及货运飞机来赣运营、过夜经停,争取更多航权航线开放,加快发展航空货运、高端商贸、航空维修、客改货等临空高端业态。以南昌、景德镇、吉安为重点,大力发展通用航展、飞行表演等会展服务,做大做强会展经济与产业招商。
(六)新兴赛道。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承载,以建设江西民机试飞基地项目为契机,全力打造国家级商用试飞试验及发动机改装维修基地,2025年形成试飞试验能力,逐步拓展航电机电等机载设备试飞试验业务。以宜春等地为核心,支持开展高能量密度锂电等航空动力系统研发,做强航空锂电等新能源动力产业。引进知名改装企业,培育多家本地企业获得大型商用飞机、发动机改装、拆解、维修资质,发展航空维修新兴产业链。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行动。
1. 做强航空制造。发挥航空龙头领航企业引领作用,加大链主企业培育认证力度,促进整机制造与关键配套协同发展。争取国家部委和航空央企支持,在江西新增自主公务机、大吨位直升机民用型、无人直升机及高端航空装备项目等增量布局。全面提升国产民机生产能力,争取ARJ21制造、C919飞机完工交付、民机客改货项目落户南昌。以建设江西民机试飞基地项目为契机,推动中国航发集团落户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户一批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新业态、国际转包、先进材料、机载设备、改装维修、航空锂电等高附加值项目。
2. 发展民航运输。争取更多航司客运及货运飞机来赣运营、过夜经停,鼓励打造大众化、高品质的江西航空品牌。积极推进更多国产ARJ21、C919飞机在江西运营,打造国产民机“江西模式”。争取中国民航局的支持,加密国内干线航线,增开国际航线。做大做强基地运营公司,扩充定期航班航线,提升航空运输能力。
3. 延伸航空服务。支持打造国产民机服务保障中心。推进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航空职业技能实训中心。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培训设备、技术和管理,积极开展飞行、机务、航务等业务培训。推动飞行执照培训机构拓展通航培训业务。依托中国航空产业大会、南昌飞行大会等品牌,做大做强通用航展、飞行表演等会展经济。
4. 打造临空经济。以南昌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物流、临空商务、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等临空指向型产业和关联产业。加快推进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区域性智慧空港物流中心建设,利用“航空+”多式联运,大力发展物流货运、快件集散、高端贸易等业态,规模化运营进境业务。支持赣州、宜春等地建设临空经济产业园,发挥赣州黄金机场、宜春明月山机场等有一定规模的机场对地方经济的辐射作用,培育壮大机场周边临空指向型产业和临空配套产业,与南昌临空经济区相互补充,构建“一核引领,多点带动”的发展格局。
(二)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专项中,重点加强航空重大型号、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工业级无人机、工业级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装备、中高端机床、航空锂电动力、试飞台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
2. 做强航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央企、大院大所等单位,建设航空中小型发动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省航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创新体系。
3. 加快产业数字化创新。实施航空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支持相关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牵头搭建航空产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提升数字化设计、制造协同和服务保障能力。对接国家、航空工业航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实施智能制造标准。
4. 深化航空协同创新。全面推进航空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先进技术产品双向转化和推广应用。分类推进航空重点实验室、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资源向民用领域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航空协同创新中心。
(三)实施产业平台升级行动。
1. 筑牢产业承载平台。进一步完善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等产业承载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教练机、直升机、大飞机及通用飞机的研发设计、总装集成、配套生产、试飞试验厂区。加快南昌瑶湖、吉安桐坪、九江共青城等航空小镇建设,打造宜游、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区。
2.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民航江西审定中心的能力,加强审定技术创新,进一步突出服务产业重点型号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引导和鼓励航空产业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为航空重点项目的研制及产业化提供支撑保障。
3. 做实产业投融资平台。发挥全省现代产业基金作用,积极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加快设立航空产业基金。加快提升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水平,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更好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
(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1. 完善民航运输网络。大力推进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赣州黄金机场T1航站楼改造、宜春明月山机场二期、上饶三清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瑞金机场,加快推进新建抚州机场相关前期工作。加强干支通航线网络建设布局。争取国家支持,加密国内航线,增开国际航线和国产民机优质航线。
2. 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全省通用机场建设,持续完善直升机起降点。充分利用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拓展成果,加快推进全省低空空域开放。加快推进南昌航空城专用码头建设,为国产大飞机、国际主流客机转包运输和批产提供保障。
3. 保障试飞试验需求。加大南昌瑶湖机场开放力度,把瑶湖机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改装试飞基地和省内重要的通航运营基地。进一步保障南昌瑶湖机场试飞空域使用需求,为改装试飞基地远期建设、争取CR929宽体客机试飞任务奠定基础。
(五)实施通航市场培育行动。
1. 培育通航公共服务市场。加快研究落实政府购买通航服务统一平台,提升购买服务执行率。继续推动各设区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快医疗救护、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领域通航市场培育,加大警务、救援、植保、道路巡查、物流等市场开拓力度。
2. 拓展通航消费市场。积极拓展“通航+旅游”“通航+运动”等新兴消费市场,支持通航运营、旅游等企业合作开发通航旅游线路和产品,积极发展热气球、滑翔、跳伞等航空运动。积极拓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持续开展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鼓励省内外通航运营企业加强合作,完善发展“一小时交通圈”通勤航空。
3. 建设通航服务保障基地。加快建设通航固定运营基地、维修机构以及飞行服务站,完善提供航油加注、飞行计划和航空气象等综合服务。重点推进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南昌航空城以及其他机场建设通航固定运营基地(FBO)、专业维修站(MRO)等。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航空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各项重大事项。建立健全调度推进机制,定期调度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展情况,加强相关工作督导。
(二)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统筹省级财政资金,围绕航空关键技术研发、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平台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支持航空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统筹提供用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
(三)加大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和投融资基金平台加大对航空企业的贷款及投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航空企业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推动航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等政策落地见效。
(四)扩大开放合作。深化与国家部委、航空央企、航空院所合作,推动相关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实施。推动航空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深化与国内外航空企业合作,积极储备一批具备重大发展前景的产业合作项目。
(五)加强人才引育。支持航空领军人才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大力引进和培育航空高端人才,鼓励省内航空特色院校大力招引“高精尖”人才,加强省内职业技院校建设和航空技能人才培养。
附件9
江西省食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企业培育为重点,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促进源头追溯、生产加工、品质把控、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发展,建设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食品产业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适配,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食品制造大省。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26年,全省食品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其中,肉制品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900亿元,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预制菜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酱卤制品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
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培育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链主企业4-5家,超10亿元龙头企业25-30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200家。
集群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食品产业新型工业化基地达到15个,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个,产业基地(集群)的营业收入占比达到50%。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家、行业标准,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主攻方向。
1. 肉制品加工产业链。围绕生猪、白羽肉鸡、乌鸡、麻鸭等肉禽资源,逐步提高冷鲜肉、生态肉、低温肉制品在肉类消费的比重。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开发调理肉制品、肉类休闲制品、西式肉制品、腊肉制品、火腿制品、罐头制品等深加工产品。
2.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推动赣西、赣南和环鄱阳湖地区集聚发展富硒稻米、富硒茶叶、富硒禽蛋等特色食品深加工。着力发展烘焙食品,重点打造资溪面包、乐平桃酥等品类品牌,推动“中国面包之乡”“中国桃酥之乡”建设。坚持特香型特色,壮大兼香型白酒,多元发展果酒、保健酒、茶酒等特色产品。重点建设中国特香型白酒产区、兼香型白酒产区,做强“四特”“李渡”等特(兼)香白酒品牌。大力开发果蔬汁、果蔬干、蜜饯等深加工产品。着力打造山茶油加工基地,重点打造“齐云山”等品牌,形成江西山茶油优势产区。
3. 预制菜产业链。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预加工、预烹调、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预制食品及相关制备和配套产业,包括即食及即热预制菜、即烹菜肴、即配预制菜等。
4. 酱卤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畜禽养殖屠宰—畜禽肉加工—调味品产业—渠道”酱卤产业链,做强“煌上煌”“帝煌”“百丈泉”等品牌,开发小包装卤味、鲜食卤味等多品种酱卤产品,带动周边区域的家禽养殖业、屠宰、功能配料产业协同发展。
(二)发展路径。
按照“生态农业—绿色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全产业链的理念,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发展。
1. 增加优势品种,培植新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关注消费群体动向,发展健康、方便、休闲、功能性食品品种。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地方特色小吃、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支持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
2. 提升产品品质,稳固产业基础。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技术改造,推动“机器换人”,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安全性。
3. 打造品牌矩阵,提升产业价值。突出链主、龙头企业品牌效应,提升中小企业品牌管理意识,加大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深入挖掘江西本土历史文化内涵,讲好江西故事,打造一批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市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重点任务
(一)“扶强+扶优”促企业培育。
1. 做强链主企业,推动延链补链。支持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农业优势产业区(带)布局,整合资源要素,在规模化基地建设、大型农机设备及加工设备购置、种养设施升级改造、冷链物流等环节谋划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食品加工类企业申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力度,力争每个细分产业链都有一批链主企业带动。
2. 做优中小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加强优质中小食品企业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引导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高对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培育若干“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多措并举推动“小升规”。
(二)“智能+绿色”促转型升级。
1. 实施数字转型,推动智能制造。出台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试点示范和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能力和集成水平。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价调查和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提升产业两化融合水平。支持工业互联网在食品产业的应用,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企业,打造龙头企业引领、细分行业推广、重点园区普及的“点—线—面—体”应用发展格局。
2. 推进绿色制造,促进绿色发展。以绿色原料、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食品业加工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内部循环经济系统,减少原料、包装材料、能源等资源用量,提高综合利用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实施清洁化生产,大力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新型环保装备等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
(三)“平台+配套”促产业集聚。
1. 加强园区建设,打造集聚平台。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建设一批食品加工园区。重点推动江西酱鸭产业集群、中国特(兼)香型白酒特色产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基地、休闲食品产业集群等一批产业园区、基地和集群建设。
2. 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龙头企业在园区创办中介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法律、创新孵化、大数据中心、人才广告等服务,强化各项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3. 完善冷链物流,提高保障水平。结合全省冷链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实际,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痛点难点,依托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创建行动。铺设一批小型“移动冷库”“冷链前置仓”等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基本建成冷链物流骨干网络。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规模化冷链物流干线运输模式。
(四)“企业+联盟”促科技创新。
1.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多元化、便利化、定制化产品,强化产品追溯能力、质量管控能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支持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 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协同创新。进一步发挥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作用,整合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科研力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围绕真空包装、营养靶向设计、风味品质修饰、功能成分高效提取分离等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五)“品牌+文化”促内生动力。
1.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意识。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努力打造优秀区域品牌,带动一批优质企业品牌形成品牌矩阵。推荐企业参加“三品”全国行、食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全国糖酒交易会、中国食品博览会、“吃货节”等活动,提升品牌意识。
2. 加强品牌推广,扩大品牌影响。探索推进食品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传承人等申报工作,做好传统技艺传承保护。鼓励制作江西食品相关的影视作品、短视频等。深入挖掘特色米粉、赣菜、特(兼)香白酒、茶叶等文化,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不定期举办产业论坛、推介会等活动,加大推广力度。推广工业旅游,推动地市打造一批食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大食品工业旅游宣传力度,促进食品工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工业遗产,挖掘品牌历史内涵。
3. 加强品牌保护,提升品牌形象。指导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品牌注册、标识设计、标准控制、使用授权等措施,依法依规,强化品牌保护。构建完善品牌保护体系,综合运用协商、舆论、法律等手段,打击冒用、滥用公共品牌行为。
(六)“引进来+走出去”促发展提速。
强化招商引资,深化开放合作。围绕产业链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建立产业链招商工作推进机制,梳理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绘制产业链图,按图制定产业招商计划,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全面衔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产业布局和功能拓展,加强与广东、福建、浙江等食品强省合作,推进产业双向投资。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调整充实食品产业链链长制,优化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决策咨询体系、议事协调体系,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重大事项问题。统筹推进有关市、县(区)建立和完善推动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机制,细化制定有关政策文件。
(二)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各项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能源及减负等政策,运用好民营经济以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人才等政策,促进食品工业提质扩量增效。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数字化转型、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园区、基地、集群等产业平台建设。
(三)强化人才支撑。围绕产业链重点发展的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展协同育人,支持高校联合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探索高层次、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夯实人才基础。支持职业院校围绕产业链发展优化学科设置,改进课程设计。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支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食品科学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来赣创业。
(四)营造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宣传企业诚信、安全生产,激励企业诚信守法行为。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企业主体责任,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在加强政企沟通联络、搭建行业发展平台、促进跨区域开放合作、推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附件10
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以提升产业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为目标,以强链补链延链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数字化转型、品牌建设、绿色发展为主要发力点,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科技、时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1. 产业规模。到2026年,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在全国同行业的排位稳中有升。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链主企业达到2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00家。
2. 创新发展。到2026年,省级创新平台达到8个,省级技术中心达到10家,完成国产化服装3D数字化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新型苎麻织物抗菌柔软整理剂的开发及产业化、高品质蓬松化羽绒制品关键加工技术及产业化、超细旦仿真皮革染色色牢度提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
3. 产业集聚。到2026年,省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数量达到10个,规模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个,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达到15个。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重点推进服装、棉纺、化纤、产业用纺织品4条产业链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一)服装产业链。推广应用三维人体扫描、智能化缝制、三维虚拟试衣、在线设计、虚拟设计等一批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鼓励创新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提升产业设计水平。举办江西纺织服装周、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共青城羽绒服装周等活动,提升服装家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加强产业对接,促进上游供应商、加工企业、品牌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产业链的效益和附加值,实现协同发展。以共青城市、南昌青山湖区、于都县、都昌县、宁都县等地为重点区域,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带动面辅料、创意设计、技术创新、广告营销、物流、城市文化等产业链上诸多环节的整合与配套发展。
(二)棉纺产业链。鼓励企业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重点开发色纺纱、麻灰纱、赛络纱、精梳紧密纱、多组份混纺纱、花式纱、竹节纱以及高支高密面料、高档色织面料、经编衬纬特种纤维面料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德安县、奉新县、瑞昌市等地为重点区域,引进中高档针织面料、高水平印染后整理企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
(三)化纤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纤维的强度、延展性和稳定性,满足市场需求。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开发聚乳酸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零排放纤维制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九江濂溪区、万年县、湖口县等地为重点区域,着力发展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及下游产业,打造国内最大纤维素纤维产业基地。
(四)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在非织造布、医疗健康纺织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柔性复合材料及线带绳缆等领域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推广绿色生产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化纤企业向下游延伸,开发环保型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支持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非织造布产品,拓展产品在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战略。发挥链主企业带头作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支持企业在羽绒服、针织服装、女装、麻类家纺、粘胶纤维等优势领域不断推出新品,积极开拓老年人服装、户外服装、智能可穿戴服装、婴幼儿服装等细分领域。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产品的品牌化、差异化。
(二)承接产业转移。针对我省印染后整理“瓶颈”、高档面料缺乏等产业链缺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链招商,落户一批高水平印染、水洗、面料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引导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县(市、区)围绕各自重点承接的子行业,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关产业集群进行对接,探索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推动整体承接。发挥链主企业资源优势,精准获取项目信息,开展以企招企、以商招商,促进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实现产业链延伸拓展。
(三)推动产业集聚。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九江濂溪区、都昌县成为省级产业基地,支持德安县申报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共青城市、奉新县、于都县分别打造共青城羽绒服装、奉新差别化纱线、于都女装等区域品牌。支持南昌青山湖区、共青城市、于都县、德安县、奉新县引进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有机整体。
(四)培育壮大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方式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领航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优选一批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跟踪服务,推动其早日投产。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赋能,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大力发展互联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应链。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在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培育直播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新业态、新场景。开展纺织服装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融通供需两侧,通过平台迭代升级,持续提供低成本、轻量化、见效快、易使用的数字化产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诊断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
(六)推进品牌建设。举办江西纺织服装周、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共青城羽绒服装周等活动,提升江西纺织服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销活动,通过展会、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唱响“新江西·新时尚”品牌。推动现有品牌的传承升级,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品牌号召力。鼓励具有潜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通过注册新品牌或品牌嫁接等方式,培育新增一批自主原创品牌,利用报、台、网、刊、新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提升影响力。
(七)推动绿色发展。研发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无水少水加工技术和设备,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清洁生产、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改造,全面落实印染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支持重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和对标活动。加强企业排污监管,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八)打造产业生态。统筹推进产业、财政、税费、融资、要素保障等政策实施,引导各类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引导各类资金聚焦企业创新活动。强化金融团长助力产业链发展的服务功能,为产业链发展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实施“映山红行动”,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推动纺织服装专业院校与于都县、宁都县等地开展校地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培养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实施纺织服装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各项工作,及时研究处理产业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举措,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联动协作,共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政策宣贯,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坚持市场化导向,开展一批纺织服装产业对接活动,组织企业与投(融)资机构、人力资源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加强对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
(三)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成就、社会贡献和“科技、时尚、绿色”属性,引导公众重新正确认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鼓励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自主品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挖掘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附件11
江西省医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医药+”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完善产业创新平台,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医药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全省医药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建立特色突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医药产业体系,形成以高品质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品、医疗器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品、医疗器械产业链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550亿元、50亿元、400亿元,培育1家规模超400亿元的工业企业、2-3家规模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10-15家规模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稳步增强。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发投入占比逐步提升,落地2-3个国家级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增7-1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集聚水平加速提升。统筹优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加速打造产业中心发展区,培育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区,打造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集群1个、100亿元以上集群3-4个。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创新资源进一步汇聚,江西樟树“中国药都”建设取得新突破。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产业服务平台加速集聚,审评审批与监管科学高效,金融服务精准助力,产医融合深度推进,产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对各类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传承发展中药产业。以提升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以及对中药新药研发和传统名优品种二次开发为重点。传承创新“樟帮”“建昌帮”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利用我省道地、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展中药经典名方、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和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标准提取物研究及其产业化研究。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对江西传统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独家品种等进行二次开发。
(二)提升发展化学药产业。推进原料药绿色发展,打造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引导支持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高现有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和临床认可度,结合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配套的采购使用政策,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前提下实现仿制药生产集中度提高。加强小分子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创新药物及新剂型开发。
(三)突破发展生物药品产业。以血液制品、抗血清制品及抗体药物等优势品种的迭代研发为发展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对血液制品、抗血清制品与抗体药物的自主研发或外延并购。积极引进国内外疫苗企业及技术领先的科研团队,重点开发疫苗、蛋白及核酸药物等产品。加快建设已有干细胞项目,提前布局生长心血管、生物护肤、软骨修复、脊髓损伤修复等再生医学项目。
(四)创新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以促进产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中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变为发展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输液注射类、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为产业基础,研发突破内窥镜类、介入类、高分子材料等高值耗材。发展免疫组化分析仪、眼科测量诊断设备、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智能诊断软件,加快发展针对罕见病、恶性肿瘤的新型诊断试剂。抢先布局家用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聚焦呼吸机、医用制氧机、高频治疗设备等小型家用医疗器械,发展智能病床、智能轮椅等新型适老化智能设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大引优培强力度,推动集群集聚发展。
1. 培育壮大企业实力。促进医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整合、收购重组等方式突破单一领域或单一产品的市场规模和空间限制,壮大规模、丰富品种,成为链主企业;持续跟踪重点企业发展,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医药龙头企业落户江西,并相应引进一批配套企业。
2.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加大骨干龙头企业引进力度。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重大科技、重大基础项目开工建设,及时掌握投资较大的洽谈项目、在建项目、投产项目进展情况,分类加强协调指导,对具有技术突破性、全局带动性和重大引领性作用的项目,依法依规制定并给予“一事一议”优惠政策,力争项目早竣工、早投产。
3.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一城一都多园”的产业布局,加快企业项目集聚,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明晰集群定位,推进进贤医疗器械、樟树医药、袁州医药、南昌小蓝医药、峡江生物医药、永丰生物医药大健康、赣州章贡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抚州东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次级产业集群向重点产业集群转化和递进,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引领效应和市场发展潜力的医药“新星”产业群,开展产业链共建、共创、共享,布局一批协同制造基地。
4. 实施数字赋能升级。运用“5G+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激发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内生动力,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药工业”发展,构建研发、生产、管理、流通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行业智能制造体系。到2026年,力争培育5个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化工厂、2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个数字化应用场景。
(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1. 加快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持续强化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资源引聚水平,开展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进一步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慢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培育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2. 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培育引导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进行产业链创新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创新联合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运用“揭榜挂帅”机制,支持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关键原辅料、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3. 推进研发模式创新。实施“双飞地”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利用飞地的科技、人才、信息等关键创新资源要素加快新产品研发,夯实医药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吸引生物技术外包服务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等在江西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平台,鼓励相关企业与合同研发组织以项目委托、联合研发等形式开展研发外包服务。实施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积极承接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我省开展委托生产及成果转化。
(三)加强产业资源汇聚,促进产业协同融合。
1. 提升现代医药流通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推动药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推动药品冷链物流规范发展,探索建设集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到2026年,培育形成3-4家超百亿元的数字化、综合性药品流通企业,2-3家超10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
2. 加强产医深度融合。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我省医药诊疗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产医融合,推进江西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在大力发展诊疗服务的同时促进本省医药产业发展,探索市场化模式,推动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省、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加强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到2026年,争取建设1-3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3. 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做好医药产业链延链铸链强链补链工作。搭建医药企业与中药材种养企业、上下游原辅料、药包材、制药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对接平台以及医药企业与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使用单位的供销对接平台,促进医药产业链协同发展。统筹使用各类金融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加大对本省医药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拓宽企业融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市,以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人才定制化培养,围绕医药产业急需紧缺领域人才,引培高端领军人才、杰出中青年专家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研究团队,建设完善人才梯队,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医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四)聚焦赣产药械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1. 实施“赣药赣械”品牌战略。以推进“赣十味”“赣食十味”和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为重点,扩大赣产药材知名度,做好精品中药饮片生产,推动全省中药饮片产业整合提升。充分挖掘旴江医学历史文化底蕴,推进南城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持续推动江西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实施,高质量举办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扩大“中国药都”品牌影响。开展热敏灸特色治疗技术产业化推广,做强做优做大热敏灸产业。充分运用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世界赣商大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等重大活动平台,全方位宣传江西药品及医疗器械,提升“赣药赣械”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 推动审评审批提效增速。完善审评审批工作体系,加大自主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建立创新产品特别审批制度,加强技术指导、优先审评审批和附条件审批,推动创新药物、改良型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生物类似药在省内注册证书并在省内投资生产。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打造专业化、职业化审评检查员队伍,加强审评审批事前事中培训指导,探索审评重点前移,进一步推动审评审批提效增速。
3. 强化全流程质量监管。完善中药材生产加工、道地药材、中药饮片炮制、中药配方颗粒及医疗机构制剂等规范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我省中药饮片炮制、中药材、配方颗粒、医疗机构制剂等标准文件制修订工作,持续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快推进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生物制品批签发实验室、国家药监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建设,提升药械检验检测能力水平。完善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覆盖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可追溯。到2026年,基本药物、医保报销药物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产品在全省范围实现全品种全过程信息化追溯,全省80%以上零售药店达到“智慧药店”建设标准。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医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细化职责分工,明确重点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坚持点线面结合,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合力推动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围绕医药产业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用融合,实施精准施策。及时更新产业链“四图五清单”,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及时出台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筛选和梳理一批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工程等,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省医药发展水平。
(三)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资源要素配置与产业链发展联动,引导用能、用工、材料、运输、融资等资源要素向重点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有效保障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要素需求。
附件12
江西省现代家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现代家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现代家具产业链中原料供应、加工制造、产业配套、市场营销、要素保障、公共服务为重点,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加大强链补链力度,加快推动家具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实现我省家具产业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型、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全链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型、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型,奋力打造现代家具产业大省。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全省现代家具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在全国排名稳定在前列。其中,实木家具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700亿元,金属家具产业链力争达到200亿元,教育装备(校具)产业链力争突破100亿元,逐步健全现代家具产业链,推进我省现代家具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实木家具产业链。支持南康以实木家具制造为主,注重开发新材种木材的使用和新型复合材料的运用,拓宽材料市场;结合现代生活理念的转变,发展实木全屋定制家具、开发智能家居,满足个性化生活需求。重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提升全屋定制家具生产能力,合力打造泛家居产业链新平台。加大工业设计机构的引进力度,推动家具企业和工业设计机构全面合作,提升品牌和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与家具渠道商战略合作,推动家具品牌化发展。
(二)金属家具产业链。支持樟树以金属家具制造为主,注重研发高性能金属材料的使用,开发应用视觉识别系统,推广自动化剪裁、冲压、激光焊接设备的使用,开发健康家具、城市家具、多功能家具,拓宽销售市场。重点支持金属家具创业园、金属家具科技园建设,带动金属家具产业链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教育装备(校具)产业链。支持南城以教育装备(校具)制造为主,注重改善木材与金属的结合方式、搭配方式,拓宽市场;围绕国家全民健康计划,开发文体家具设施和市民健身家具,拓宽销售市场。支持制定教育装备(校具)向现代家具、泛家具延伸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新型显示制造产业园,为教育装备(校具)乃至现代家具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重点任务
(一)保障原料供应。
1. 加快建设木材交易市场。依托赣州国际陆港建设全国最大的木材交易中心,集木材进口、交易、仓储、物流、结算、市场信息于一体,成为全国主要的木材集散中心。同时,配套建设木材锯解中心、初加工中心、拼板中心、配送中心,切实为企业降低成本。
2. 探索木材供应国际合作机制。以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专营企业)为主体,采取签订长期木材供应、木材包销、订单种植、木材生产基地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北欧、俄罗斯、东南亚等主要木材出口地区的国际合作。积极开拓其他国际区域的原材料供应市场,增强现代家具产业链木材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建立国际货运信息协调机制。全面收集中欧、中亚、中非等国际货运班列和航运信息,协助木材进出口单位与铁路、航运部门精准对接,利用出境运力运输家具,入境运力运输木材,实现国际运力来回满负荷运行;海关做到快速验放,为家具产业链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提供更加高效、便利服务。
(二)升级加工制造。
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家居产业智联网和国际木材集散中心、创新设计中心、共享智能备料中心等产业平台,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围绕现代家具产业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各地遴选一批龙头骨干链主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梯次培育、动态管理,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2.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家具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进行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扩大企业技改项目的信贷规模。
3. 积极推行智能制造。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广泛采用5G、人工智能(AI)、机器人、区块链等新技术,推进加工制造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一批“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云管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云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废料—板材—家具成品”绿色循环化项目建设,提高刨花、木屑、边角料、废旧木材等家具资源利用率。
4. 加强质量管理。引导大中型家具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帮助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首席质量官业务培训。推动企业设立质量工程师岗位,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提高全过程、全工艺的质量控制水平。开展中小型家具企业质量提升行动,制定质量提升路线图。指导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树立一批行业质量管理标杆。支持家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政府质量奖和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评比。
(三)完善配套产业。
1. 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国际家居总部经济区建设,完善产业园功能配套,进一步充实完善园区市场营销、物流运输、设计研发、五金配件、喷涂、检验检测等配套机构,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2. 巩固发展配套产业。进一步密切家具产业与五金、涂料、软包、皮革、包装材料与印务等配套产业的合作关系,稳定产业链,巩固供应链;鼓励有关县(市、区)利用荒山荒地种植乡土珍贵树种、速生林等,作为家具产业备用原料;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家具制材、加工、研发等设备制造业,降低设备进口依存度。
(四)做优市场营销。
1. 搭建统一市场营销平台。加快建设全国性的家具交易中心,组织企业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和海外设立统一的家具展示馆。加大对家具电商产业园的扶持,鼓励家具企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O2O)模式,实行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扩大产品销售。支持企业利用VR体验、线上直播带货等新型网络营销方式,引导企业通过江西“数字外贸平台”和“屏对屏”等在线方式寻找新订单。
2. 扩大家具产业博览会影响力。进一步丰富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会展内容,完善相关功能,扩张影响力,使其成为行业发展形势的发布会、发展成效的展示会、国内外经销商的订货会、谋求新合作的洽谈会。
3. 实施“家具+”计划。大力发展“家具+旅游”“家具+小镇”“家具+文化”“家具+教育”“家具+家电”“家具+装饰”“家具+建材”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家具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加强品牌建设。通过电视、报刊、车体、户外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支持家具企业加强与渠道商的战略合作,以品牌联盟形式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支持江西家具品牌开展“百城千店”行动,到2026年,国际知名家具品牌企业力争达到1-2家,江西名牌产品家具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支持企业注册普通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
(五)加强要素保障。
1.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服务机构持续做好现代家具产业链企业融资对接服务,提供适配性强的金融产品。持续优化融资担保体系、持续发挥“财园信贷通”政策效能、统筹各项专项资金,支持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鼓励各地用好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家具产业发展,落实落细惠企纾困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开展重点外贸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继续深入推动“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进程。
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采取正式引进、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高端技术研发、家具设计、经营管理人才,打造家具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赣州)和高端设计、智能制造人才集聚的阵地。大力实施“赣才回归”工程、“苏区之光”计划等,加大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力度。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家具产业相关专业,组建家具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产业人才技能培训、技能比武、等级认定、工匠评选活动,组建家具职业大专院校,打造国内知名家具高级人才培训基地。
(六)提升公共服务。
1. 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组建国家级家具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现代家具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 建设一批高水平家具设计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著名家具设计机构、设计师入驻或设立工作室,提升从单品设计到家居设计的整体水平。支持成立家具设计联盟,鼓励有实力的设计机构建立网络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3. 加快数字产业平台建设。引导入驻标准厂房家具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安装5G工业云盒,进一步做优做强家具产业智联网平台。复制推广共享备料中心、共享喷涂中心成功经验,加快绿色共享家居备料产业园、埃夫特共享喷涂中心建设。加快打造数字产业园,支持建设全网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
4. 强化行业监管执法。加大家具产业打击侵权假冒专班工作力度,依法严厉惩处家具行业存在的设计侵权、假冒伪劣、恶意竞争等乱象,加大宣传曝光力度,切实保护好消费者利益,维护好品牌形象。建立完善集体商标“一物一码”溯源体系,确保产品质量过硬。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进一步调整充实现代家具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优化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决策咨询体系、议事协调体系,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有关市、县(区)建立和完善推动现代家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机制,细化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以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导向,在财政、税收、科技研发、人才引进、进出口贸易、用地指标、品牌推广、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落实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家具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三)强化协调联动。省产业链链长制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商,及时推动破解有关重大问题。以现代家具全产业链条为主线,紧盯大中型制造企业和重点配套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发展等需求,与相关重点产业链沟通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堵点”事项。
来源:招商网络
《产业链招商大革命》招募首席试读官!
2023-09-15苹果iPhone 15来了!从中看招引外资的门道
2023-09-15民营经济发展局是招商引资“自己人”
2023-09-15一通跨国选址电话,找准外资招商“突破口”
2023-09-05进阶招商引资“老法师”: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共性问题和思路对策
2023-09-05地方“招商经”:项目落地根在哪?
2023-09-05当代招商人,一猛子扎进产业链“抠项目”
2023-08-25“厂二代”接班潮,招商人如何应对?
2023-08-18谷川联行委托招商,拿什么保证项目落地?
2023-08-18招商基本功:像“庖丁解牛”一样研究产业
2023-08-18